大学为何崇拜就业率
来源:邓州人才网 日期:2017-01-09 浏览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各高校务必做到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主要通过各高校自己的统计数据,但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常受到社会诟病与质疑,网上也常有大学生称自己“被就业”,人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感知与发布的就业率数据深感不符。

但是,要求四“不准”就会有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率数据吗?不见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后面的动机,即它们为什么要想尽办法提高本校的大学生就业率,甚至谎报数据?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自己在政府和社会面前获得良好形象,以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动能和利益。

在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之后,大学专业重复现象愈加明显,专业特色则愈加淡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吸引生源以及日后发展,在公众面前必须维持一个“高就业率”的形象,而为了在激烈的环境下获得更多财政款项,大学也必须拿出一个漂亮的毕业生就业率数字。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不得已、理所当然的逻辑,任何具有正常思维的大学都会这么想这么做。

一些原本质量与口碑都很一般的高校,甚至有的中专类学校也被并入,互相合并就成为一所大学,而这类大学毕业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大学已经合并建成,不得回头,所以大学只能在毕业生就业率方面“下功夫”,才能博取继续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些学校扩了校区,贷款建了漂亮的校舍大楼,如果没有生源与合适的理由(比如毕业生就业率高),那么提高学费就不可能,如果学费收入不理想,那么还贷和发展都将成为大问题。

从以上大学对于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作假或者是对学生施加不当压力的真实动机,便可知道,仅凭一纸通知难以起到杜绝此类现象的作用。现在,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与公众感知深深不符,而且,我们也鲜有看到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更深层次的统计,比如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如果不能看到就业质量情况,那么就难以对高等教育的一些方向性政策进行重估与改进。

即使这个通知震慑住了大学不当行为与数字作假。那么,大学们的未来在哪里呢?会因此而迎刃而解吗?显然不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更高层面的努力,比如重估一些方向性政策,并努力去除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明显的产业化特征。教育产业化会倒逼高校做出很多与自己的教育原则、理念以及目标相悖的行为,利益与自身需求会在现实中被放大,他们会产生更大的作假动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