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困惑:不清楚时该不该问
作者:邓州门户网 日期:2016-11-22 浏览

职场上,我们常会闪过的困惑是:该不该问问题?听不懂、听不清楚、手上的信息兜不起来时,该如何是好?我的建议是:听不懂就问。提问能拉近彼此认知的差距;问答之间,也可以增进彼此的认识。但提问时避免说:“我可不可以问一个笨问题?”我常被这样的开场白弄得尴尬。既然是笨问题,何不先做好功课,等找到聪明问题再提问呢?毕竟,提问应该是努力思索过再提出啊!

先前提过,很多的误解就是起源于太多的“我以为…”,轻率地预设立场,沟通时欠缺反馈和校准,错一寸可能就差了一丈远。有时在后续过程中发现,救都救不回来。及时的提问很重要。如果你不问,便会经常有很多“我以为”的念头出现,不自主地架构当下的情境,添资加料,误导自己的判断。你若是根据几个自己尚未确认的假设来准备报告,一旦你的假设与主管的假设有差异,经过你逻辑推演所产出的结果,自然会与主管的期待值有距离。有些性急的主管还可能因此推断你的报告不值得听取。

想一想,为什么你心中存在这么多假设?有几种可能的原因。自认智识高人一等,可以将手边数据拼起来,这是职场上危险的心态;能在同一场域工作的人,资质努力差距不会太大,要胜出,必须比旁人多做一步准备,尽可能以各种方法确认自己的认知无误。或是,你没有充分准备,事前也没有认真准备主管可能的提问,若是如此,备妥Q-List(提问清单),先把不懂的事情做最大的补强,就是很重要的预习作业,汇报时再向与会者请教不足之处。

上班族要有正确观念:“主管不会没讲清楚,只有可能是你没有问清楚”。主管对于部属的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经验,部属没有再次确认信息并请求解答困惑,当然是部属之过。而且,主管的时间还要分配给其他员工,你若对交派的任务有疑惑,就该追着主管问清楚,不是等主管回过头来问:“对这份任务,你有没有疑问?”在这进与退当中的拿捏,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经验是,只能把握机会多尝试,透过与主管的互动体会和默契,加上几次关键点评,可以争取快速进步。这项能力必须持续练习,才能抓到诀窍,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做中学,学中觉”。

在办公室里,有问有答的对话是正向沟通的表现,可以提升彼此的互信,厘清似是而非、意义界定模糊的问题。有不懂的地方,就该主动发问。若是你准备了较充足的信息或对议题有透彻的见解,不妨争取汇报的机会,在主管前表现自己,除了尽到对职务忠诚的本分,也可让主管的决策有更牢靠的依据。对于职场新鲜人,我通常给他们机会问点“笨”问题。我认为这比让他们闷着头做笨事情,要好得多。当然,做事几个月后,若还停留在问“笨”问题的阶段,那也不行。虽然不必过分着急,新入职者还是得要积极跟进!

第二个沟通挑战是:你还没汇报完,主管、同事便急着追问“然后呢?”这短短三个字,让你很焦急。

这样问,会不会是因为报告事项的关键点,你没有提到?或是大家认为你提出的行动方案,考虑不够周到?另外,主管也可能是想让你练习应对的方式,往后与外部人开会时若遇到类似情况,你能更静定、从容地面对。解决之道是从大框架开始校准,想一想,你是不是没有提供结论?常听人说:“我的主管很没耐性,都不听我讲完。”其实不是,因为你走过的路,主管都走过,很少人有兴趣倚老卖老,更没有时间刻意刁难。你可以思考:报告的逻辑架构是否顺畅?你的表达是否充分?你的意见是否完整?你建议的方案中有风险,但相关的控管机制,说清楚了吗?不要总认为主管有成见针对你。

能在高压下冷静地调校自己的报告内容,需要锻炼,而大部分人面对这样的情境时都不免会慌乱紧张。若全部心力都被慌张分散掉了,基本上很难完成报告,反倒会放大负面的思考与能量,终究可能陷入怀才不遇、自怨自怜的抱怨中。所以,当被问到“然后呢?”,不要急,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关键议题补充清楚,因为很有可能这件事所衍伸出去的议题,你没有深入探究,同仁们问、主管问,让你有机会澄清,未尝不是好事。

如果你对事情的分析与导出的结论之间关联性不足,主管、同仁自然会问“然后呢?”,希望你能把弱项补足,让你的分析,足以导出结论。还有,如果你提出的对策跟这件事的本质之间关联性薄弱,看不出效益,大家也会希望给你一个机会,问“然后呢?”,让你能有机会补强对策。“然后呢?”也有可能是便利你澄清,如果你把事实跟个人意见混为一谈,这句问话是希望你能把这个部分好好弄清楚,让你自我纠正。本来职场上做报告,就得要把事实与自己的意见分开来表达,才能沟通顺畅。

在第一章提过,职场的情境里,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时、合人、合境,并且合乎组织利益的决策。若是你的报告没法让多数人觉得合时、合人、合境,而且对组织有利,那么大家就会不断地问:“是不是还有什么要补充?”同仁们问这个问题时,都是希望汇报人能补强、澄清报告内容,不是特别挑剔或是想攻击汇报人。自己必须有好的心理准备,开放心胸,接受大家的指点,就不会显得局促不安、瞎紧张。当然,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牵涉到个人“心绪智能”的高低,需要慢慢训练。